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传动技术事业部亚太区负责人 Harald Massmann作为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变速器关系到车辆整体性能、燃油消耗水平、驾驶舒适度等多方面性能的表现。日前,盖世汽车采访了采埃孚(中国)投资有 限公司副总裁兼传动技术事业部亚太区负责人Harald Massmann博士,针对采埃孚变速器的技术方向、产品性能、中国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盖世汽车网:采埃孚是全球汽车变速器技术的领先者,请介绍下目前...[详细]
2015年1月6-9日,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在拉斯维加斯如期举办。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类电子技术年展,CES通常会展出包括消费类电子、通讯、游戏等行业代表未来趋势的最新技术。但2015年的CES展却因为众多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的结伴参展而与以往有所不同。与此相呼应,一年一度的北美国际车展也于1月12号在底特律拉开帷幕,作为北美乃至全球最顶级的车展,汽车新技术自是各家车企重点展示的部分。结合两场前后到来的重磅展会来...[详细]
汽车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金属材料制造而成的,因此防锈工作就成为了汽车制造业的一大重点科研课题。而随着国家以及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一个既能提供卓越耐腐蚀性能又能兼备零污染零排放的防锈工艺可以说是市场急需的一大“解药”,作为一家专注于金属材料保护涂料制造与应用的企业,美加力正在成为零配件防锈市场的“香饽饽”。图为美加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赖彦桦“2014年,美加力40岁,而这一年对我们来说意义非...[详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的需求也从最初的代步工具逐渐上升为舒适的移动空间,而汽车噪音无疑已成为一个衡量乘坐舒适性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此背景下,汽车内降噪材料应运而生。对此,亿得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孙建光总经理在接受盖世汽车网采访时也强调,车内吸音材料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而目前在大部分主流车企中的普及率也在日益攀升。孙建光告诉,市场需求正是其能够在市场上取得佳绩的一大主因,然究其主因,是其完全...[详细]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行业质量标准的提升,整车厂对于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汽车行业不乏一些体量巨大的一级供应商,他们拥有充裕的资金、丰富的产品线和长期合作的固定客户,但更多的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下级供应商。面对高质量和低成本需求,相比前者,二级、三级甚至四、五级供应商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夸张地说,一笔订单有时候就可以关乎到存亡。因此,对于规模较小、或是刚进入汽车领域的供...[详细]
在汽车业,提到材料,总离不开轻量化和环保。两个简单的概念,做起来却不易。特别是对国内的材料供应商来说,在技术与产品质量方面与进口产品有着一定的差距。那么,是否国内供应商就没有竞争力了?他们的出路何在?盖世汽车网近日采访到浙江华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周总,与其就该公司在汽车材料(主要是内外饰材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他对整个汽车行业材料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图为浙江华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明海浙...[详细]
3D打印曾经还只是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技术,特工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建模后,通过一个小型3D打印机就能够制作出目标人物的面具。而现在,3D打印已经切切实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走进了人类最精密的工具之一——汽车。今年的底特律车展上,美国Local Motors公司展示了一辆3D打印车,通过一种名为“大面积加法制造”的方法制造出一个个汽车零部件,并组装在一起。其实,不只是美国,在中国也有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位于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详细]
对于新能源车中的插电混动和电动车来说,要通过市场认证和认可,电池起到关键核心作用。如何提高其性能的问题,不仅抛给研发人员,同时也在拷问着采购人员。不仅如此,后者还多了一道附加题,即成本压力。“我们痛并快乐着!”上海捷新电池系统有限公司采购部总监郭军华先生接受盖世采访时这样说道,“所谓快乐,是指之前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然2014年年底国家又出了新政策,将补贴延续到了2020年,这对新能源行业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详细]
“英纳法中国的采购体系跟全球保持一致,公司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前期开发的要求更加严格。不过,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供应商进步的速度,这也促使我们本地化采购比例的不断提升,目前新项目90%用的是国内的供应商。”英纳法全球资产设备及间接物料采购总监万钧先生接受盖世采访时如上表示。作为天窗行业世界排名第二提供汽车天窗系统的公司,英纳法相对进入中国时间较晚(2006年进入),然品牌影响力及...[详细]
沃尔沃在业内一直是创新技术的敢为天下先者,对于新能源亦是如此。其于2009年领先推出了C30电动车,2012年底推出了V60插电混动车(世界上第一款柴油式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目前累计销量达2万辆之多。而随着新能源风在中国愈演愈烈,且消费者的接受度逐步提升,沃尔沃国产布局正式启动,且策略较为现实——插电混动路线。且其新一代平台,已经将未来插电式混动设计需求考虑了进去。“与插电混动相比,纯电动之路相对较为遥远。” 沃...[详细]
对于海拉,业界认知度较高的通常是其领先的车灯技术,而事实上,其在电子领域也拥有较高的造诣并跟基本所有的整车厂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在海拉整体业务中占有较大比例。据悉,2013/14财年海拉全球业务销售额达到53亿欧元,其中20亿欧元来自汽车电子事业部。这个行事低调然业绩张扬的事业部,其在中国怎样布局?发展情况如何?又将如何看待和面对日益高涨的汽车智能浪潮?盖世汽车网智能化系列访谈期间,走进上海海拉电子,采访到了...[详细]
2015年元旦前夕,工信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意见的通知》:2016~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将适当“退坡”。其中,2017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10%,2019年补助标准在2017年基础上再下降10%。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3万辆。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2.4万辆,纯电动汽车销售2.9万辆...[详细]
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并长期保持全球销量第一,中国车市在各大汽车厂商的全球布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企业,准备充足的产能迎接更大的市场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近两年来,中国车市整体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各车企却依然在华展开大规模的产能“军备竞赛”。尽管不少企业确实面临着产能不足的困境,但从深层次而言,市场需求之外,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或许更大。车市低位增长,各大车企仍大规模扩产...[详细]
在数期的智能化访谈中,不同的企业对“智能”概念的理解以及阐述的角度不同,有的突出其领先的技术、有的倾向于前瞻的趋势预见、有的详细涉及到企业的宏观规划等。近期,走访称得上全球最多元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时,听到了另外一种角度(战略战术)对“智能”的表述,更确切是对其中的“智”字的诠释。 图为:麦格纳国际执行副总裁 弗兰克?欧博恩不同蛋糕 配以不同调味料“无论是智能化,还是其他创新,...[详细]
对于售后业务,2014年辉门做出两项重大调整:5月份原有的“后市场业务部”更名为“汽车零部件”;9月份,该公司又将原有的动力总成业务和汽车零部件业务拆成两个独立的公司分别上市。辉门董事会主席卡尔·伊坎(Carl Icahn)表示:“通过对两大业务部进行拆分,我们将创造两家在各自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独立公司。拆分完成后,新成立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将具备更为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本,在高度分散的后市场...[详细]
国内轿车市场整体呈现越来越低的增长态势,2014年最新数据表明,10月,国内轿车市场销量增长已基本趋停,之后一个月更是出现了滑坡迹象,11月份,国内轿车市场实现销量107.69万辆,同比下滑4.4%,1-11月,累计销量1115.92万辆,同比虽仍略增3.4%,但增幅明显低于乘用车整体水平。轿车市场增速趋停甚至下滑的原因何在?是哪些级别的轿车、哪些品牌在拖后腿?高端轿车市场是否受影响?本次盖世论衡特约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罗兰贝...[详细]
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无论是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半导体企业还是IT企业都在奋力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智能做到极致,早日实现全自动驾驶”。不过,再宏伟的构思和创意都离不开两个字“安全”,这是智能化的开始也是其最终所向,而最基础的莫过于制动、转向、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执行机构和摄像头、雷达等数据采集和传感部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电控部分。这些涉及安全部件如何通过自身塑造和产品组合来助推汽车智能化的...[详细]
瑞士凯威帝集团是全球领先的专注生产高品质工艺孔封堵和流体控制产品的专业公司,具有40多年密封解决方案供应经验,服务于全球8000多用户,汽车工业占其总营业额的70%以上,客户群体分布于整车厂及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2011年,凯威帝进入中国,将中国汽车行业作为重要的战略市场进行拓展。日前,凯威帝贸易(北京)有限公司参加了盖世举办的“走进上汽集团——供应商技术展示交流会”,总经理朱新宇接受了盖世汽车网的专访。凯威...[详细]
临近年末,车市正遭受着一场“库存危机”。近期,经销商集体退网、联合谋求补贴的消息屡被传出。而庞大汽贸今年前三季度财报一出也让业界愕然,这份财报声称庞大上千家经销商平均利润仅有7万元!面对流通行业的此番“尴尬境地”,汽车流通协会也已经不能再等闲视之,据媒体报道,流通协会已经“上书”工信部与商务部,或将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经销商权益。出现此类经销商集体抗议的深层原因何在?整车厂与经销商之间的博弈将会发生...[详细]
威驰,丰田汽车在2002年进入中国后生产的第一款轿车。同时,这也是全球汽车内饰、座椅企业丰田纺织集团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供货。实际上,丰田纺织在1995年就进入了中国,比丰田汽车的整车业务早了5年。中国作为汽车第一大国,进入该地区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数不胜数,然而,像丰田纺织这样比整车厂客户进入得早的并不多见。近日,盖世汽车网有幸采访到了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志强,庄总为讲述了丰田纺织进入中国...[详细]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