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岁的欧洲老钱,野心藏不住了。
博世近日宣布,未来两年,即到2027年底,将投入超过25亿欧元(约211亿人民币),用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开发。
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领域,博世对智能驾驶寄予了厚望:预计到2035年,其软件、传感器技术、高性能计算单元和车载通讯类零部件的销售额将翻倍,远超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44亿元)。
800亿的销售额,与博世2024财年超过7000亿元的销售额相比,的确是个小目标。
但是,这笔200亿的投资额,及800亿的小目标,让暴露了博世在人工智能时代里的野心。
博世希望让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业务的各个角落,成为驱动自身创新与增长的核心引擎。为此,博世下足了功夫。
过去五年,博世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提交超1500项专利申请,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博世集团培训中心为超过6.5万名员工提供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目前已有近5000名人工智能专家专注于技术研发与应用。
今年秋季,博世正在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计划正式上线。据亿欧汽车了解,该平台能帮助企业轻松构建专属的多智能体系统,且几乎无需编程基础。
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制造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强对市场需求的灵活响应能力。通过这种全面且系统化的部署,企业有望节省数百万欧元的运营开支。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 史蒂凡・哈通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在接受亿欧汽车采访时表示,博世已将人工智能与各项业务深度融合,覆盖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汽车、工业及建筑等领域,这些应用均针对具体场景和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对博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的人工智能已演变为一种工具。若不充分利用它,反而可能使自身陷入不利的境地。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博世创新的重要引擎。”
以下为亿欧汽车采访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的采访实录:
“超级智能可能出现,但当下不会影响我们”
如何看待超级智能的出现,及对人类带来的威胁?
史蒂凡·哈通:人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自主人工智能或许变得更聪明、更自动化,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并伤害人类。
但实际上,常规的自主人工智能通常适用于特定系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往往是多个系统协同运作,每个系统各司其职,完成特定的任务。
举个例子,当你发出账单却未收到客户付款时,第一个系统会负责核查账单是否已寄出,以及是否存在银行转账等技术性问题;接着,下一个系统会评估客户的支付能力,判断其是否存在经济层面的困难;随后,第三个系统则会分析此类情况未来是否可能再次发生。
最终的处理结果,正是这些系统协同合作的产物。
当然,我们长久以来存在一种关于未来的想象,就像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最终发展成为超级智能。从理论层面来看,这是有可能的。
但它需要实现跨越式的突破,意味着人工智能必须产生自我意识。
尽管人类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成果显著,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我们的技术已先进到能够实现这一步。因此,我不会妄下结论,笼统地将超级智能视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最大威胁。
对此,我保持谨慎的态度。
相反,我更倾向于认为,当前的自主人工智能已演变为一种工具。若不充分利用它,反而可能使自身陷入不利境地。
人类对超级智能怀有恐惧与敬畏,这非常自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就目前而言,超级智能并非现实,更像是科幻的构想,若将其置于核心位置,来指引我们当下的行动,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由于各国对数据安全的重视,导致出现了许多限制性的条款,这会影响博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部署吗?
史蒂凡·哈通:限制总是存在的。
这些限制可能来自数据、模型,也可能来自芯片等层面。
我期待当下的限制只是阶段性的,随着时间推移,各国终将意识到,研发合作仍是催生新技术的最佳路径。
现阶段,我们必须正视并应对这些限制。
博世在全球多地设有团队,包括中国、美国、德国等,始终积极与各地的顶尖专业人才、高校及技术公司开展合作。
除了搭建广泛的合作网络,博世也致力于通过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设计有价值的工作内容,持续吸纳优秀人才。
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在推进本土合作的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循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国市场拥有极为完善的生态体系,涵盖消费者、主机厂、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及产品开发等多个环节,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产业环境。
我个人非常认同中国高效敏捷的、充满活力的研发模式,创新能快速落地实践,并基于消费者反馈,实现快速的迭代。
“我们擅长的是,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中”
博世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辅助驾驶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会发生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史蒂凡·哈通:博世很早就开始做辅助驾驶的研发了。
早期,博世在摄像头端部署人工智能,实现对车辆、自行车、行人等物体的精准识别——这正是卷积神经网络在该领域的早期应用。
此后,博世的研发进一步深入。将类似的人工智能算法延伸至雷达系统,并通过融合摄像头与雷达的感知数据,实现对周边环境的精准认知。
同时,系统会基于地理信息(如靠左或靠右通行规则)、实时路况(如限速标志检测)等设定驾驶逻辑,由此构建起一个多模块协同运作的智能系统。
技术的下一阶段,是聚焦于融合能力的升级,即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接入所有传感器数据,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全域融合。
这类模型能清晰地识别道路元素、道路边界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另一大模型专门负责驾驶决策的输出。
我认为革命性的变化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它彻底改变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式。
如今,我们不仅能依托现有数据训练模型,更能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让系统自主学习。
例如,设定一个斯图加特的驾驶场景,通过生成式模型调整基础参数,就能衍生出雨天、暴雨、夜间等多样化场景的模拟数据。
过去人们常说“数据是新的石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像是一口“油井”,能持续产出新的“数据石油”。
我认为最具革命性的事情是,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始终处于动态演进中,其迭代以月为单位,这既是行业必须直面的挑战,也要求参与者始终保持追赶的节奏。
就像Deepseek等新玩家会带着新技术与新想法不断入场,行业格局将持续被重塑。
在这一背景下,博世始终与那些擅长研发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伙伴保持合作,我们擅长的正是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中,将前沿技术高效转化为产品落地的能力。
“辅助驾驶,对博世是个不错的商业机会”
博世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助力于业绩的增长?
史蒂凡·哈通:若缺乏销售支撑与利润积累,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难以持续。
因此,我们始终致力于将辅助驾驶、人工智能及其他在研技术转化为可量产的汽车产品。
这一目标正在逐步落地。例如,我们与奇瑞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后续与其他客户的合作也陆续展开并稳步推进,合作版图正朝着全球化方向拓展。
越来越多客户选择博世的辅助驾驶技术,核心在于其在经济性、功能完整性与安全性上的综合优势。目前,该技术在德国市场也已实现应用。
我们坚信,辅助驾驶技术已成为中国市场车型吸引消费者的关键竞争力,而这一趋势正逐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
中国正是这一核心技术的首个规模化推广市场。
以比亚迪为例,其几乎所有新车均搭载了辅助驾驶功能,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市场格局的转变,更印证了消费者需求对技术普及的推动作用。
这对博世来说,辅助驾驶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机会。
人工智能在赋能智能驾驶时,如何保障智能驾驶的安全?
史蒂凡·哈通: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始终伴随着风险。
其中一个核心风险在于网络安全:必须保障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其被恶意操纵,避免AI智能体做出错误行为。
另一个关键风险则与可解释性相关。以驾驶场景为例,车辆系统不仅要执行操作,更需与驾驶者形成互动,比如解释当前路况、自身运行状态,回应驾驶者的疑问,就像副驾驶座上的同伴那样提供清晰的信息。
因此,产品开发中一个关键原则是:必须让用户能够及时掌握系统的实时状态。
具体到技术层面,一段式端到端模型虽能直接通过传感器输入输出行驶控制指令,带来流畅的用户体验,但其“黑箱效应”显著,人们无法追溯模型内部的决策逻辑。
这也是当前更多采用两段式端到端架构的原因:在两个大模型之间,会主动嵌入道路信息、物体识别、交通标识等关键数据,这些人为定义的核心信息可被查询追溯,从而实现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清晰记录与理解。
这一点至关重要:若用户无法明确AI在特定时刻的决策逻辑,监管便无从谈起。
毕竟,人类能清晰认知自身行为并承担责任,而AI既无自主意识,也不具备法律责任能力,最终的法律责任始终由开发者承担。
博世始终高度重视安全议题,尤其在网络安全与功能安全层面持续投入。
近几个月来,中国监管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辅助驾驶的安全规范,这些举措务实有效;相较之下,欧洲的部分监管手段则显得过于严苛了。
中国,是博世的创新基地
博世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及博世中国的发展状况?
史蒂凡·哈通:中国对博世而言,既是至关重要的创新基地,也是核心战略市场。
博世中国团队展现出了极强的创新活力,而其汽车年产量达3000万辆,在全球市场占比超三分之一,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10年间,中国已从单纯的销售与制造市场,升级为涵盖客户端、消费端与技术端的全方位创新市场。博世在此积极推进本土化创新,且大量项目通过与本土伙伴合作落地,形成了良性的协同生态。
在战略布局上,博世正持续强化区域本土化能力。
博世中国团队不仅能高效服务本土市场,更能将中国的创新成果反哺至全球其他市场,这种能力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关键。
例如,面对中国商用车市场“柴油卡车占比下降、替代燃料与电动卡车增长”的趋势,博世针对性调整技术方向,开发出商用车电驱桥及一系列电气化技术;在电气化领域,博世在中国进行了很多投资,都非常成功。
与此同时,对于市场需求萎缩的产品,博世也同步缩减了产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博世在德国与中国的团队,正围绕所有前沿及发展中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协作,既包括制动、转向等传统设备领域,也涉及域控制器、计算机、软件解决方案、辅助驾驶等新兴技术方向,合作的技术项目超过了100项,整体进展显著,且成效良好。
可以说,创新与发展的推进,本质上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持久战。我们对中国的员工和业务都很满意。
目前博世在华员工已超5.6万人,拥有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中国团队与全球团队之间的协作紧密且高效,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洲普及电动化,至少还要10年时间
如何看待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前景?
史蒂凡·哈通: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浪潮终将到来。
但它的发展路径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
当前,欧洲汽车市场的主力仍是燃油车与混合动力汽车,对于当地车企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于精准匹配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打造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至关重要,若消费者购买意愿低迷,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尽管欧洲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兴趣正逐步提升,这一趋势在中国市场更为明显,但两地的现实条件差异明显:
从使用成本看,欧洲的电费远高于中国,以上海为例,纯电动汽车不仅使用成本极低,还能享受免费牌照等政策红利;
从基础设施看,中国的充电网络覆盖密度已相当可观,而欧洲的情况则不同——以德国为例,既缺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城市间的距离又相对更远,充电站的普及程度也远不及中国。
因此,欧洲当前的电动化进程是符合其现实条件的,这一转型必然需要时间沉淀。
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普及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只是这一过程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久。
下一波浪潮将基于联网和云计算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应用端对产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技术形态将呈现怎样的衍变趋势?
史蒂凡·哈通:博世已经将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博世核心业务直接相关的领域进行了紧密融合,包括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汽车、工业及建筑等。
在这些领域中,博世已落地大量人工智能应用,且均针对具体场景和实际需求设计。
我相信,这种针对性应用的趋势,未来在博世内部会进一步加速。
从技术形态来看,除了运行于大型服务器集群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小型化且高度智能的模型也将成为重要方向。它们可能部署在iPhone等便携设备、更小的终端产品,或是汽车内部。
对于这类模型而言,功耗与算力是核心约束条件: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其算力与能耗供给都存在上限,无法支持无限制的资源消耗。
此外,当前联网功能的可靠性与带宽水平仍有提升空间,难以完全依赖云端计算。
不过,未来10年,这一局面有望彻底改变,联网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我相信,下一波浪潮将更多基于联网和云计算,形成“端侧(边缘计算)部署与云端部署并存”的混合模式。
这就如同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部分功能可由设备本地直接实现,另一部分则依赖联网与云端支持,人工智能的落地,也将遵循着这种协同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